疲勞無法消退的原因及推薦的疲勞恢復方法
日常工作、家務、育兒等方面的壓力常常使疲勞悄然積累,讓我們在體力和精神上都感到吃力。對於希望擁有「不易疲勞的身體」的人來說,這種情況可能是令人苦惱的。當疲勞過度甚至伴隨疼痛時,及早處理顯得尤為重要。
本文將探討為什麼會感到疲勞、疲勞無法消退的原因以及在家中可以進行的疲勞恢復方法。
◎為什麼人會感到疲勞?
◎疲勞累積對身體的影響
◎疲勞的種類與原因
◎疲勞累積時應適度休息
◎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消除疲勞
為什麼人會感到疲勞?
人的身體為何會感到疲倦呢?根據日本疲勞學會的定義,疲勞是指由於過度的身體和精神活動,或由於疾病引起的獨特不適感,並伴有希望休息的願望,進而導致身體活動能力的減退狀態。簡而言之,疲勞意味著身心承受了過多的負荷,當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時,會干擾健康,讓身心發出警報。這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警示線。
如果疲勞積累過多,身體內會出現以下問題:
●副交感神經功能降低●修復能量產生能力減退
●氧化壓力增加
●發炎及神經傳遞功能抑制
這些反應使得身心疲憊,並讓人感受到疲勞感。
疲勞累積對身體的影響
-
1.睡眠質量下降
疲勞積累會影響日常生活,可能導致早上醒來仍感到困倦,難以入睡,睡眠質量變差。睡眠不好會影響專注力,使得工作表現變差。
-
2.免疫力下降,容易生病
長期疲勞會導致免疫力下降,使得容易生病。如果你經常感到身體不適或容易感冒,這可能是疲勞積累的信號。長期疲勞感可能是「慢性疲勞綜合症」的前兆,需及時休息以防症狀惡化。
疲勞的種類與原因
疲勞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:
肉體疲勞
肉體疲勞通常由不規律的生活、劇烈運動或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等引起。工作過於繁忙、加班或生理期、女性的更年期也可能導致肉體疲勞。
精神疲勞
精神疲勞源於強烈的壓力。壓力會使自律神經失衡,導致疲勞感。症狀包括「沒有動力」、「感到不安」、「對小事發火」。若未加以處理,可能會引發抑鬱狀態。
神經疲勞
神經疲勞是由於腦部過度負荷造成的。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,人們的神經系統變得持續緊張,缺乏休息時間。SNS或視頻使用時間過長,可能會不知不覺中積累神經疲勞。
疲勞累積時應適度休息
長期疲勞會讓心身都感到疲憊,工作和生活表現下降,甚至可能引發情緒問題。為了打破這種負循環,適度休息是關鍵。
不要追求完美,適度休息很重要。基本的疲勞恢復方法包括「飲食、睡眠、運動」。此外,保持積極的心態和經常笑也對健康有幫助。不用什麼都自己扛著,有時候向他人尋求幫助也是必要的。
在家中進行疲勞恢復的方法
恢復積累的心身疲勞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。以下方法可納入每日例行事項,有助於疲勞恢復:
-
1.保持正確的姿勢
疫情影響下,許多人在家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,這會導致疲勞積累。應定期變換姿勢,保持正確姿勢對疲勞恢復至關重要。
-
2.獲取優質睡眠
睡眠對疲勞恢復非常有效。理想的睡眠時間為6-8小時,建議至少確保7小時的睡眠。為了促進優質睡眠,應避免睡前30分鐘至1小時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,並確保睡眠環境的光線不會干擾。
-
3.注意飲食的時間和營養平衡
營養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輕疲勞。應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質和蛋白質,以及有助於能量轉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。若難以從飲食中獲得足夠營養,可考慮補充營養補劑。
-
4.適度運動
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排出身體老廢物。建議進行適度的運動,如伸展、瑜伽或輕度有氧運動。運動應在晚上9點之前完成,以免影響睡眠。
-
5.進行冥想
冥想可以減輕壓力,幫助調節情緒,對減輕精神疲勞有良好效果。可以試著在每天的例行中加入冥想,來放鬆身心。
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消除疲勞
適當處理疲勞能有效預防疾病,保持健康。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,從飲食和運動開始,並為日常活動設定明確的作息規律。早上提高體溫進入活動模式,晚上則進入休息模式。這些規律有助於長期保持健康和活力。